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文 韩墨/图
“忘不了——巴金·深圳图片文献展”17日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
由巴金故居、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晶报社承办的“忘不了——巴金·深圳图片文献展”17日上午在深圳中心书城开展。展览以大量珍贵的照片、巴金先生的手稿以及图书书影,向深圳市民展示巴金先生百年风雨人生、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奉献社会的人生风范。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
深圳市文联主席罗烈杰,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等出席了开幕式,巴金外孙女、巴金故居馆长助理祝云立也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开幕式。
展览开幕后,主办方还特别邀请剧作家宗福先在中心书城南区多功能厅举行了一场“我所看见的巴老”主题讲座,让现场观众更好地理解巴金先生走过的道路。
还原“巴金的一天”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记者采访了解到,本次展览由巴金故居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出巴金先生的上百件手稿、书信、照片、书籍、绘画和物件,力求展现大师一生的生活和创作轨迹,以及文坛巨匠不平凡的创作人生,感悟文化伟人的胸怀。
周立民告诉记者,本次展览在内容上分为“家”、“春”、“秋”三大部分,其中,“家”是通过不同时期巴金的“小家”与国家的“大家”之间的关系,演绎二十世纪风雨中一个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春”围绕着“青春是美丽的”主题,从巴金信仰、写作、友情等方面展览巴金绚烂、富有创造的青春岁月;“秋”是展示巴金的“生命的开花”和人生的收获,通过《随想录》的写作、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等方面展示巴金的人生价值。此外,展览还根据巴金的文章和日记,饶有兴趣地再现了巴金1936年和1966年“巴金的一天”的场景,让人们能够具体地感受到他一天的活动。
珍贵图片文献集中亮相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巴金故居近年来在搜集和整理巴金文献资料方面的成果,有很多珍贵的照片、手稿、图书书影平时很少向公众展示。比如巴金收藏的《夜未央》、《克鲁泡特金自传》等珍贵图书,还有巴金在其译作《丹东之死》上写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感想,巴金收藏的沈从文给他的明信片、结婚请柬,萧乾《南德的暮秋》的手稿,萧珊“文革”期间的病历,以及萧珊代巴金处理过的读者来信等众多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献资料和图片都在展览中集中亮相。
通过此次展览,深圳观众能够看到巴金坦诚的生活态度、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一生奉献的高贵品格。他把自己的稿费大量地捐献给希望工程、慈善基金和各地的灾区,常常连姓名都不留。在他去世后,其子女继续以他的名字在捐款,老人虽然远去,但他的爱他的情义却从未在人间消失。
对于许多爱好藏书的“书迷”而言,还可以通过本次展览的“巴金藏书掠影”一窥巴金先生丰富的藏书,比如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徐志摩《爱眉小扎》签名本、但丁《神曲》德文本、《托尔斯泰文集》俄文本等等。
亲手“翻阅”《随想录》
提起巴金,许多人都会想到他的重要作品之一《随想录》。从1978年12月到1986年7月,巴金先生耗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终以煌煌五卷四十多万字的巨著,奉献给人们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它渗透了老人晚年的真实思想与感情,写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近40年来心路历程的伟大“忏悔录”。
本次展览中,观众可通过展厅中安放的一台触摸屏,亲手“翻阅”这部巨著,缅怀巴老从未忘记历史,并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情怀,这也成为主办方将本次展览主题定为“忘不了”的初衷。
据了解, 本次展览引进了“数字有声图书馆”,首次以电子书的形式,向深圳市民展示巴金先生《随想录》和《家》、《春》、《秋》手稿。读者只需轻轻触摸多媒体屏幕,就可以打开书稿,用触摸翻页的方式,让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巴金先生作品的魅力。这也是巴金故居在国内相关展出中,首次以流动的声光电影像,展示巴金先生的作品。
深圳市民与巴金的故事
“寻访我和巴金的故事”是本次展览的另一亮点。展览开展前,主办方发起了“寻访我和巴金的故事”主题征集活动,向深圳市民征集与巴金有关的信札、照片、签名图书等实物和影像资料,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参与。
深圳小学美术教师禹天建在参阅了巴金大量照片的基础上,构思创作了以巴金为素材的中国画《人民作家》,以此表达他对这位老人的敬仰。这幅作品曾入选海峡两岸首届教育界书画联展和深圳市第二届学校艺术展演季教师美术作品展览,广受好评。而一位深圳藏书家更是拿出了巴金先生作品《新生》的亲笔签名本,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