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漫新闻
名人图库
漫画名家
漫画资源
诚艺信漫乐园
在线定制
3D元宇宙展
访客留言
合作站点
纪念8月2日出生或逝世的各界名人,古今中外名人漫画形象亮相..
纪念8月1日出生或逝世的各界名人,古今中外名人漫画形象亮相..
纪念7月31日出生或逝世的各界名人,古今中外名人漫画形象亮相..
动漫杂谈
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眼中的"晚辈"作品 专访张松林
2012-05-09 21:28:53 来源:CGM杂志 作者: 【 】 浏览:1396次 评论:0
本文首发于2004年6月

       【这是CGM杂志以前为张松林老先生做的一个采访,主要是就昂西动画节入围作品进行的。】
 
  CGM:这次中国有9部动画入围昂西动画节,昂西的组委会说已经有9年没有收到中国作品,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张松林:昂西这类的国际动画节过去都是由上海美影厂选送短片作品的,这几年美影厂没有拍,所以就没有送。但是现在社会上做短片的地方多了,特别是学校,出了不少不错的学生作品,都有机会参加国际比赛。这是个好现象。

  CGM:您怎么看待这些国际动画节的评审标准?
  张松林:根据我的经验,我觉得他们主要有两个标准,首先是内涵、构思、题材要具有国际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第二就是形式上要有创新,有独到的地方。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影展比较推崇个性风格,那种突出个人创意的作品会受到欢迎。

  CGM:从您的个人眼光来看,您觉得这些作品怎么样?
  张松林:我觉得还不错。不少片子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有一定的创新。因为大部分是学生作品,比较有生气。比如《采薇》哪部作品,我第一次是在中国动画学会的动画成就奖评奖的时候看到的,第一眼感觉很新鲜,改编鲁迅小说也挺有意思。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技术上不很成熟,毕竟是学生作品,不像老一辈的艺术家那样精益求精。

  CGM:为什么中国在70年代末80年代间还能创作出很优秀的动画作品,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就呈现荒芜状态?这个断裂是怎么形成的?
  张松林:我觉得这段时间也不能算是荒芜或者断裂,事实上,国内的动画创作一直在发展中,美影厂和中央台都有好作品出来,比如《宝莲灯》、《西游记》、《哪吒传奇》等等,不过确实没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

  CGM:为什么没有突破呢?
  张松林:原因很多。比如80年代后期国外加工片的冲击,使得老制片厂人才流失严重,而老的一批专家也很多都退休了,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所以主创力量削弱的很厉害,影响了整个国产动画片的水平。另外,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国家经济政策改变了,市场经济要求制片厂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但动画市场又刚刚启动,还很不成熟,而做动画又需要大量的投资,风险很大。这就使制片厂的创作生产遇到很大困难。

  CGM:那现在的情况呢?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者以及他们的发展潜力?
  张松林:现在国内的创作人员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二维创作人群,也就是从事传统动画的人,这部分人中,老的老了,新的创作者没有大量涌现,优秀的中年动画艺术家还不多,缺少中坚力量;第二种就是现在比较热的计算机三维动画创作者,三维动画在国内还刚刚起步,很多人都喜欢用计算机软件来做动画,但我觉得三维的创作必须跟二维动画结合起来,因为三维更偏技术,必须跟艺术创作联系在一起,否则很难有特别优秀的作品;第三种就是学生或者业余的个人创作者,他们很有活力,但却点就是还不成熟,需要在实际创作中多家锻炼。

  CGM:像电影界有张艺谋、陈凯歌,您觉得中国的年轻一代中有没有可能出现动画名导演?
  张松林:应该有,现在还不好说。

  CGM:举个例子呢?有没有您觉得比较有希望的?
  张松林:真的不好说,动画是靠作品说话的。事实上,人们对作品的关注远远超出对导演的关注。当然,如果作品非常出名了,导演也就有可能出名了,但这也只是“可能”而已,因为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对动画并不是那么关注,关注程度远远不如电影、电视。而且动画导演要出名,是要靠很多的作品来说话的,你相信宫崎骏创作了多少动画?

  CGM:您觉得现在中国动画最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张松林:剧本创作人才。我一直觉得中国动画最缺的就是优秀的编剧,不仅没有好的原创剧作者,也没有好的改编者。其实我们祖先这么多年留下这么多好的故事和资源,不好好利用实在太可惜了。可并不是说你把故事拿过来就可以用的,关键在于改编。怎么改编才能让现代人觉得有亲切感,有认同感?这才是需要我们好好研究的。
  比如迪斯尼的《花木兰》,有人说《花木兰》歪曲了原作,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觉得迪斯尼的改编使这个故事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趣味性,情节更有起伏节奏,可看性很强,这是符合戏剧创作规律的。还有日本的动画,最强的就在于故事。他们的动画技术有时也很简单,关键就在于故事讲得好,有可看性,无论男女老少都觉得吸引人、好看。你看一部《灌篮高手》吸引了多少人?他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就很好的掌握了观众的心理,特备是少年、中学生的心理。

  CGM:您刚才提到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他们都有自己的强项,也抢占了国内大部分的动画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您觉得我们自己的动画还有多少机会?
  张松林:其实我一直觉得中国动画并非一无是处,只是日美动画,尤其是日本动画的量太大了,铺天盖地的涌上来。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看了太多的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已经形成一种“审美定势”,就是喜欢那种风格的,很难扭转过来。
  我并不是说我们国产动画就没有机会了,但我不得不承认,就目前的实力而言,本土动画很难挽回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在的小孩子身上,从小就给他们看中国人自己做的好动画,从小培养他们对于中国动画的“审美观”。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创作出真正好的动画片来。就是对于目前的年轻一代,我也相信,等你们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回头来看,会发现中国动画很亲切,很有魅力。

  CGM:您说的“中国动画的魅力”是不是指“民族性”?现在很多人都在谈“民族性”的问题,您是怎么理解“民族性”这个问题的?
  张松林:现在很多人对“民族性”有误解,以为“民族性”就是照搬过去的老古董。其实,民族性是很自然而然的,中国人做的东西肯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在我看来,真正的“民族性”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气质,或曰底蕴,动画创作者如果能很好的研究和利用这种文化背景,就能创作出很“中国”、同时很“吸引人”的作品。
  有一位国外专家说的好,你照搬迪斯尼的东西去和迪斯尼拼,照搬日本人的东西去和日本人拼,这是几乎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的。你只有用中国人自己的东西,才能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你可以学习国外的创作经验,以及商业运作模式,但你的作品一定要是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内核。

  CGM:可大家谈到动画的“民族性”时,更多的可能想到在民族艺术形式方面的探索。比如剪纸、水墨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中的应用。
  张松林:民族艺术形式的探索当然也很重要,老一辈的动画艺术家在这方面就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非常不够,传统艺术中还有数之不尽的资源可以供我们挖掘。

  CGM:如果让您年轻二十年,您会选择哪种艺术形式来探索?
  张松林:传统壁画。

  CGM:您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张松林:我希望中国能出现市场非常走俏的好片子,不仅商业上成功,而且在艺术上大众都喜欢的动画片。我希望动画学会能给年轻人多拉到一些资金,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创作环境。
  
  与张松林老师的交谈给我很深的感动。这位40多年前曾导演《没头脑和不高兴》(片中中国式的幽默与狡黠可爱至今仍然鲜活在我们的脑海中)的动画艺术家已经70多岁的高龄,但仍在一如既往的为中国动画奔波,谈起动画的种种仍是那么的富有激情,谈到“晚辈”的作品依然会神采飞扬。他身上有着老一辈艺术家特有的内敛、含蓄、温和与睿智,作为“晚辈”,与他的一番对话,令我受益匪浅,希望它同样让你有所感悟。


来源:CGM杂志

Tags:
责任编辑:诚艺信
191
顶一下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