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实战相结合为行业输送人才 《中国电影报》:吉林动画学院孵化动画电影的路径与思路是怎样的? 郑立国:吉林动画学院经过13 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第一,开放式国际化。我国动画专业发展较晚,国内人才短缺。我们在组建“双师型”队伍中,非常注重国际化人才的引进,每年举办两次以上国际性论坛,与30 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动漫制作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300 多位世界级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协会会长为客座教授,或成立外教工作室。 第二,学研产一体化。我们完全能做到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学生的实践环节和产业对接。经过10多年发展,现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工作室组建等都在围绕学研产一体化建设,教学、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综合艺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第三,创意产品高科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艺术发展促生了新技术的革命和应用。2005年我们就成立了特种电影工作室,那时候好莱坞还没有完全推3D 电影。从2010 年上海世博会以来,我们推出了4-5部180度的环幕电影,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现代文化完美融合。 《中国电影报》:吉林动画学院也有十批学生陆续毕业,您本身又亲身参与到动画电影制作流程当中,对于中国动画电影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哪些感受与体悟? 郑立国:压力很大。作为一所大学,不仅是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家长负责,还要对国家、对民族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行业负责。目前很多家长对动画专业不是很了解,但我们看到,有很多孩子选择了动画,不仅是为毕业找一份工作,而是把动画当作一生的事业。我常说,培养一名动画师,远超过一个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可以影响一个班,动画片影响的有可能是一代人。 ◎ 新技术让文化企业更有竞争力 《中国电影报》:据有关报告显示,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三年连亮红牌。而从今年高校选报专业来看,动画专业却很受欢迎。就业遇冷,报考趋热,呈现冰火两重天,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郑立国: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动画产业发展过快,动画企业运营模式不完善,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没有长期的设计,总想靠动画一夜暴富。但文化产业是需要长期培育的,很难有人能马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一家公司也需要多年的发展积累,才会有独特的品牌和衍生品。 《中国电影报》:吉林动画学院的就业情况怎样? 郑立国:目前国内很少有学研产一体化的模式,尤其在高等院校内。我们是把动画教育做了合理的布局,从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到实践教学,在四年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方案。 目前已有十届毕业生,很多人成为了行业中的骨干,动画专业就业率达到98%以上。学院一共有七个分院21个专业。我们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是职责。主动选择留产业公司的,我们会继续培养,部分优秀人才可以转型为教师。同时,经过几年后,我们会将教师进入产业公司再培养、再提高,循环往复,让教师始终保持对市场、对产业的敏感度和认知度。 《中国电影报》:作为中国动画学会副会长,您认为中国动画经过近几年的成长,现状和前景如何? 郑立国:中国动画走到今天,实属不易。近几年我国政府部门在有意识地推动产业发展,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会影响一些文化产品的格局,逐步在国际上产生新的文化影响力,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动画企业,流程化管理和品牌意识不强,很多产品没有形成高附加值和品牌效应。 《中国电影报》:吉林动画学院在今后中国动画电影的版图中将承担怎样的角色? 郑立国:吉林动画学院首先是教学单位,根据学研产一体化搭建的产业平台,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创作的空间。这就需要学院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围绕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培养优秀的创意人才和制作人才。培养学生过程中,从民族感、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入手,希望出品的动画作品能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中国电影报》 汪景然 报道) |
- 228
- 顶一下